保設備100%達標
快24小時快速響應
終設備終身維護
服務電話:0871-6351 2423
污水RPIR模塊,一種RPIR快速生化沉淀污水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厭氧池、缺氧池及RPIR池;所述缺氧池還通過第一返水管與所述厭氧池反向連通,所述RPIR池還通過第二返水管與所述缺氧池反向連通;
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其為了解決現有的技術通過巧妙設計反應器結構,利用氣升動力使混合液產生環流,大大提高傳氧效率,同時,活性污泥無動力自動回流,提高污泥濃度,使反應器內微生物保持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勢,實現對污染物的高效生物降解。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RPIR快速生化沉淀污水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厭氧池、缺氧池及RPIR池;所述缺氧池還通過第一返水管與所述厭氧池反向連通,所述RPIR池還通過第二返水管與所述缺氧池反向連通;所述RPIR池內設置有折流裝置,所述折流裝置包括多個縱向設置的隔板,所述隔板將所述RPIR池分隔成反應區和沉淀區,所述隔板上開設有若干通水口,所述通水口連通所述反應區和沉淀區;所述反應區內設置有供污泥通入的進水口,所述沉淀區頂部設置有出水口;其可提高對污水的污泥降解處理效果。
權利要求書
1. 一種RPIR快速生化沉淀污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接的厭氧池、缺氧池及RPIR池;
所述缺氧池還通過第一返水管與所述厭氧池反向連通,所述RPIR池還通過第二返水管與所述缺氧池反向連通;
所述RPIR池內設置有折流裝置,所述折流裝置包括多個縱向設置的隔板,所述隔板將所述RPIR池分隔成反應區和沉淀區,所述隔板上開設有若干通水口,所述通水口連通所述反應區和沉淀區;所述反應區內設置有供污泥通入的進水口,所述沉淀區頂部設置有出水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RPIR快速生化沉淀污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區環繞于所述反應區外。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RPIR快速生化沉淀污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傾斜設置,并將所述反應區隔離呈圓臺或倒圓臺狀。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RPIR快速生化沉淀污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裝置還包括設置于所述RPIR池內側壁的多個折流板,相鄰兩個所述折流板之間交錯設置。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RPIR快速生化沉淀污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還設置有多個擋流板,且所述擋流板的低端朝向RPIR池底部方向傾斜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RPIR快速生化沉淀污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RPIR池底部還設置有排泥口,所述排泥口位于所述沉淀區的側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RPIR快速生化沉淀污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還設置有多個通孔。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RPIR快速生化沉淀污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區頂部的外側周向設置有清水池,所述出水口與所述清水池連通。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RPIR快速生化沉淀污水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RPIR池下部還設有微孔曝氣器。
說明書
一種RPIR快速生化沉淀污水處理系統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污水處理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RPIR快速生化沉淀污水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發展,人口密集,城市的污水量也逐漸增多,現有的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不足,可用于擴建的場地面積有限,常規的一些污水處理工藝因為占地面積較大、運行成本較高、建設周期較長等原因,不適用此類用地緊張、運行成本低、建設周期短的場合,同時對出水的質量要求越來越嚴格。現有技術中采用RPIR處理污泥得到了廣泛應用,RPIR 技術其本質屬于活性污泥法,主要是針對曝氣區傳氧效率、污泥自動回流效果、以及沉淀負荷等研究出的集生化反應、沉淀出水一體的快速生化污水處理技術,通過高效污泥截留、強化傳質提高了好氧段的污泥的活性和濃度,從而提高好氧生物反應效率和抗沖擊負荷能力,進而實現污泥的處理?,F有技術中CN202122421031.2多點進水豎流A/RPIR技術的污水處理裝置公開了包括池體、多個排列在所述池體上半部分的反應沉淀一體式環流澄清器、安裝在所述池體底部的布水管、從所述布水管豎直延伸至所述池體最高液面處的硝化液回流管,以及固定在所述硝化液回流管外管壁上的、布設在所述反應沉淀一體式環流澄清器下方的曝氣器;所述布水管沿所述反應沉淀一體式環流澄清器的排列方向設置多個出水孔。污水處理池體豎向上缺氧區、好氧區、好氧沉淀區集于一體,取消了傳統的二沉池,更節省占地;硝化液通過回流管自動回流,無需額外的回流動力,更節省能耗;進水從池體底部多點進入,系統抗沖擊負荷能力更強。然而其反應沉淀一體式環流澄清器中對污水的處理效果欠佳,難以使得活性污泥與污水的接觸面積及處理效率得到很好提升。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RPIR快速生化沉淀污水處理系統,其可提高對污水的處理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RPIR快速生化沉淀污水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厭氧池、缺氧池及RPIR池;所述缺氧池還通過第一返水管與所述厭氧池反向連通,所述RPIR池還通過第二返水管與所述缺氧池反向連通;所述RPIR池內設置有折流裝置,所述折流裝置包括多個縱向設置的隔板,所述隔板將所述RPIR池分隔成反應區和沉淀區,所述隔板上開設有若干通水口,所述通水口連通所述反應區和沉淀區;所述反應區內設置有供污泥通入的進水口,所述沉淀區頂部設置有出水口。
進一步地,所述沉淀區環繞于所述反應區外。
進一步地,所述隔板傾斜設置,并將所述反應區隔離呈圓臺或倒圓臺狀。
進一步地,所述折流裝置還包括設置于所述RPIR池內側壁的多個折流板,相鄰兩個所述折流板之間交錯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隔板上還設置有多個擋流板,且所述擋流板的低端朝向RPIR池底部方向傾斜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RPIR池底部還設置有排泥口,所述排泥口位于所述沉淀區的側邊。
進一步地,所述隔板上還設置有多個通孔。
進一步地,所述沉淀區頂部的外側周向設置有清水池,所述出水口與所述清水池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RPIR池下部還設有微孔曝氣器。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至少具有如下優點和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污水處理系統污水在厭氧池內,部分容易降解的有機物被厭氧微生物分解利用,同時厭氧微生物完成釋磷過程;厭氧池出水再進入缺氧池,缺氧微生物將RPIR 池內通過第二返水管回流至缺氧池內的硝化液中的硝態氮、亞硝態氮還原為氮氣,完成脫氮過程,隨后污水再進入RPIR 池;在RPIR 池內利用活性污泥法,可快速高效地去除COD、氨氮和SS 等污染物,并可結合除磷劑PAC 的作用,對總磷實現高效去除。
2、污水在RPIR 池內進行了多次由低到高上升的過程,使得污水與活性污泥的接觸時間及接觸面積更大,污泥則重力自然沉降,清水則由頂部溢流至側邊的清水池內,從而可大大提高對污水的處理效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污水處理系統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RPIR池的結構示意圖;
圖標:1-厭氧池,11-第一返水管,2-缺氧池,21-第二返水管,3-RPIR池,31-反應區,32-沉淀區,33-進水口,排泥口,4-折流裝置,41-隔板,411-通水口,412-通孔,413-擋流板,42-折流板,5-微孔曝氣器,6-清水池。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實施例1
一種RPIR快速生化沉淀污水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厭氧池1、缺氧池2及RPIR池3;所述缺氧池2還通過第一返水管11與所述厭氧池1反向連通,所述RPIR池3還通過第二返水管12與所述缺氧池2反向連通;所述RPIR池3內設置有折流裝置4,所述折流裝置4包括多個縱向設置的隔板41,所述隔板41將所述RPIR池3分隔成反應區31和沉淀區32,所述隔板41上開設有若干通水口411,所述通水口411連通所述反應區31和沉淀區32;所述反應區31內設置有供污泥通入的進水口33,所述沉淀區32頂部設置有出水口。
污水在進入厭氧池1前可進行預處理,如采用現有的格柵機曝氣沉砂,去除較大雜質和砂礫,之后再進入厭氧池1,在厭氧池1內,部分容易降解的有機物被厭氧微生物分解利用,同時厭氧微生物完成釋磷過程。厭氧池1出水再進入缺氧池2,缺氧微生物將RPIR 池內通過第二返水管12回流至缺氧池2內的硝化液中的硝態氮、亞硝態氮還原為氮氣,完成脫氮過程,隨后污水再進入RPIR 池;在RPIR 池內利用活性污泥法,可快速高效地去除COD、氨氮和SS 等污染物,并可結合除磷劑PAC 的作用,對總磷實現高效去除。
發明人針對現有技術RPIR 池進一步的改進,以加強活性污泥與污水之前的接觸面積及接觸時間,從而使得對污水的處理效率更高,具體地,發明人在RPIR 池內設置傾斜的隔板41以將RPIR 池分隔成反應區31和沉淀區32,這樣將活性污泥置于反應區31內,污水由進水口33進入后,即可在反應區31內與活性污泥反應,然后通過通水口411流通至側邊的沉淀區32內,并進行沉淀,隨著水流量的增大,污水的水位隨之升高,在此過程中,污水與活性污泥之間首先在反應區31內上升并隨之由通水口411及側邊的通孔412進入到側邊的沉淀區32內,水流在沉淀區32內由低至高上升并在此過程中進行沉淀,在水流上升的過程中污泥隨自身重力作用下降,處理后的水則通過沉淀區32頂部溢出至側邊的清水區內收集。在此過程中,污水進行了多次由低到高上升的過程,使得污水與活性污泥的接觸時間及接觸面積更大,污泥則重力自然沉降,清水則由頂部溢流至側邊的清水池6內,從而可大大提高對污水的處理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沉淀區32環繞于所述反應區31外,這樣便于污水首先與活性污泥接觸并進行反應,而流入到側邊的沉淀區32內后進行沉淀,增大了污水的流通路徑,以及與活性污泥的接觸時間,提高處理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隔板41傾斜設置,并將所述反應區31隔離呈圓臺或倒圓臺狀,使得污泥更容易聚集到底部,從而可與進入的污水及時的接觸。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折流裝置4還包括設置于所述RPIR池3內側壁的多個折流板42,相鄰兩個所述折流板42之間交錯設置,這樣在水流上升的過程中,即可與折流板42接觸,從而將污泥再一次的阻擋并快速沉淀,提高了水體的分離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隔板41上還設置有多個擋流板413,且所述擋流板413的低端朝向RPIR池3底部方向傾斜設置,同樣的在水流上升的過程中,即可與擋流板413接觸,從而將污泥再一次的阻擋并快速沉淀,提高了水體的分離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RPIR池3底部還設置有排泥口34,所述排泥口34位于所述沉淀區32的側邊,從而便于對沉淀物及時的清理,并由排泥口34排出。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隔板41上還設置有多個通孔412,便于反應區31內的水流向沉淀區32內流通,較優地,通孔412孔徑較小,以使得僅可使水流通過,并阻擋污泥流通。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沉淀區32頂部的外側周向設置有清水池6,所述出水口與所述清水池6連通,從而便于收集處理后的水體。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RPIR池3下部還設有微孔曝氣器5,由風機供氣用于提供溶解氧及反應器內液體循環流動的動力,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微孔曝氣器5為現有技術,且現有RPIR池3中均勻安裝設置,在次不再贅述。